原世界中,江景和唱的这首歌,被无数歌手翻唱。
能成为这样的经典之作,就代表歌曲质量极佳。
因而哪怕江景和知名度不高,也在《歌手》热度的烘托下,凭借一首歌上了热搜。
子规一首《烟花易冷》,让他重新回归东洲歌迷的视线。
现在又一首歌,让他闻名于东南两洲。
江景和回休息室的路上,助理就跟他说了经纪人刚才吐槽的话:
“吴姐说,江哥你人情欠大发了,可能要直接跳槽去棠星,才能还清。”
节目特意安排了临时经纪人,原本的经纪人自然不在现场。
江景和习惯了助理的碎嘴,明白经纪人不是真想让他跳槽,所以嗯了一声,随口说:
“既然吴姐也觉得我欠了大人情,那以后子规写的歌找我唱,我可以免费。”
“诶?免费吗?”助理看看左右,小声嘀咕,“可是吴姐不会答应吧?”
“那我倒贴钱?”
江景和虽说是疑问的口气,但心里已经在考虑可行性了。
子规一看就是专门写高质量歌曲的鬼才,还是高产的那种。
这样的词曲人,怕是歌手们挤破了头都想巴结的。
他勉强算是近水楼台,倒贴钱……好像很合理?
助理一听,登时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江景和没指望她回答,抬手敲了敲门,便应和着其他人客套的话,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。
抽到数字‘4’的是陈榆林。
他第四个出场。
到底是几个选手中年龄最大、出道时间最长的人,陈榆林前半辈子获得的荣誉还真不少,主持人一念就念了一大堆。
——据宋秋虞说,迟迟没能晋升,完全是‘小老头’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懒得再折腾,没看他去年还打算退休?
但在南洲,陈榆林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。
所以他出场时,现场可比江景和上台时热闹多了。
陈榆林抬抬手,等欢呼声停下,才缓缓开口:
“我要唱的歌曲是——”
“《异乡人》”
光听歌名就知道,这首歌是哪种主题。
手风琴、大提琴、长笛,三种乐器的声音汇聚,淡淡的忧伤与愁绪萦绕其中。
陈榆林的声音柔和温润。
他一开口,便有种故事感扑面而来。
岁月沉淀、经验积累的语感,不是那些年轻歌手能比拟的。
陈榆林才开口几句,就足以让听众入耳入心。
家是大多数人避风的港湾。
每当遭遇挫折时,总会不自觉想念家乡。
但在外的游子不可能时时归乡,只能看看家所在的方向。
出门在外,或许是要努力融入新的地方、努力适应新的生活,也或许是不想被嘲笑,所以必须隐藏‘乡音’。
此刻,太多太多的人,被这寥寥几句歌词触动。
透过家里的窗,能看到家人留的那盏灯。
那是目标、是希望、也是平静安宁的生活。
为了这些,哪怕咬紧牙关,也要坚持下去。
长笛常常被用来演奏思乡曲,搭配着手风琴的声音,思乡时的忧伤心情,便油然而生。
到处林立的高楼,绚丽的霓虹灯,引诱着无数人前仆后继。
都市的繁华仿佛近在眼前,触手可及。
等走近了才知道,其实都市的繁华离自己很遥远。
甚至比远离了的故乡还遥远。
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人们不知不觉间会把久待的地方,当成第二故乡。
明明是带着愁绪的、充斥着几分惆怅的歌。
不知道是不是被唤醒了关于家乡的记忆。
歌声听来治愈又温暖。
陈榆林的歌声仿佛自带画面感。
让无数人回想起了曾经在家乡的日子。
他乡纵有当头月,不及家乡一盏灯。
听到这里,现场一些评审员已经悄然落泪。
就连宋秋虞几人,也是一脸动容。
陈榆林也是从一个小镇上出来的。
学音乐、工作,基本都在外地。
他很能体会到离家漂泊、经历坎坷时,想念故乡的感受。
看似近在眼前、实则远在天际的繁华,终归是海市蜃楼。
演唱结束,全场都安静了下来。
歌声仿佛还在余音绕梁。
崔苑博走上台,率先鼓掌。
有他‘打岔’,没反应过来的所有人,这才送上掌声。
“陈老师刚才在台上唱歌的时候,知道我在想什么吗?”
崔苑博这话是在问观众席众人。
接话的是陈榆林:“在想什么?”
“我在想,其他歌手站在台上,是在唱歌,但是陈老师站在台上,是在念诗。”
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,确实跟念诗也不差什么了。
陈榆林笑呵呵:“还是子规歌词写的好,不然我也不会答应来参赛了。”
“的确,子规老师给您写的几首歌,歌词都是可圈可点的,可见非常用心。”